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编号】ENV13009 | 【所属模块】学科基础课 |
【学分数】2 |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
【学时数】32 | 【开设学期】秋季 |
【已开设次数】0 | 【建议选课人数】10-20(需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姓名】蔡宴朋 |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教授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Email: yanpeng.cai@bnu.edu.cn 手机:18610992677 |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 意大利贵宾会 |
【先修课要求】《环境科学概论》 |
一、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学》是意大利贵宾会水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也可以认为,环境生态学是利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环境问题的学科。
本课程在对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产生于发展等介绍基础上,重点讲述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典型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控与对策,生态经济规划与生态风险评价等。课程拟通过系统讲述、案例分析、参观实践、课程设计与汇报讨论等多种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环境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
二、课程目标
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水生态工程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讲授《环境生态学》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典型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生态监测技术与方法,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生态影响评价,生态经济规划,以及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使得学生在掌握环境生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方法保护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并为今后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事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绪论(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了解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过程;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等专业名词的内涵;
其它教学环节:
(二)第二章生态学基本原理(课堂讲授学时4)
主要内容: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以及限制性作用规律;掌握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如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和土壤因子)的适应机制;领会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种群的增长过程和群落的演替过程;
其它教学环节:
(三)第三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堂讲授学时4)
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和调节机制;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和模型;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等;学会用生态学的思想解释和看待环境问题;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意义;
其它教学环节:
(四)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课堂讲授学时2+课程实践学时2)
主要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陆地生态系统保护;水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对策;掌握不同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掌握不同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了解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及空间格局特征;
其它教学环节:现场考察和访问典型生态示范区、保护区等(如盐城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白洋淀湿地等)
(五)第五章生态监测(课堂讲授学时4)
主要内容:生态监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生态监测的分类;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生态监测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监测尺度分类和按监测方法分类;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监测方法;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不同分类下的生态监测的特征和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六)第六章生态工程(课堂讲授学时3+课程实践学时1)
主要内容:生态工程的原理;生态工程的模型分类和建模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生态工程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工程学核心原理、生物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领会生态工程模型的基本思想;学习生态工程模型的构建方法;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态工程模型的意义和建模步骤;
其它教学环节:参考北京建工学院的实验室
(七)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课堂讲授学时4)
主要内容: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总体布局;水体生态环境调控方法;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调控方法;
教学要求: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
其它教学环节:
(八)第八章生态影响评价(课堂讲授学时3)
主要内容: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和标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程序;生态影响评价方法;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方法;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
教学要求:掌握各类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要点与方法;学习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用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九)第九章生态经济规划(课堂讲授学时3)
主要内容:生态经济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编制生态经济规划的程序和方法;生态经济规划目标和结构框架;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经济规划的提出和发展;了解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掌握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结构框架;
课前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态经济的规划编制和结构框架;
其它教学环节: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主要教材
金岚. 环境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主编. 环境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
参考书籍
李博主编. 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程实践的教学方式。
六、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2. 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与课堂成绩组成;
3. 课后作业:共8次,平均0.5次/周;
4. 课堂成绩:结合课堂出勤次数、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由教师综合打分,给出成绩;
5. 考试采用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