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Ⅰ
【课程编号】ENV13807 | 【所属模块】学科基础课 |
【学分数】 3 |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生态工程 |
【学时数】 48 | 【开设学期】秋季 |
【已开设次数】11 | 【建议选课人数】15-30(需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姓名】冯成洪 |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Email:fengchenghong@bnu.edu.cn 手机: 010-58804573 |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意大利贵宾会 |
【先修课要求】 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化学和水力学相关知识,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修完《环境化学》和《流体力学》两门课程。 |
(一)给水处理概论 2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水源水质 第二节:水质标准 第三节:给水处理方法概述 第四节 反应器 |
教学要求: 掌握原水中的杂质分类、熟悉水质标准、了解常规水处理工艺、掌握水处理反应器的类型、原理。 |
重点、难点: 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理想反应器模型。 |
(二)混凝5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混凝机理 第二节 混凝剂和助凝剂 第三节 混凝动力学 第四节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 第六节 混合絮凝设备 第七节 混凝应用和发展 |
教学要求: 掌握混凝工艺、混凝机理、混凝动力学以及混凝工艺的影响因素,了解混凝工艺流程和相关设备。 |
重点、难点: 1、混凝机理;2、混凝动力学。 |
(三)沉淀和澄清5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第二节:平流沉淀池 第三节:斜板与斜管沉淀池 第四节:澄清池 |
教学要求: 熟悉颗粒物在静水中的沉淀过程,掌握各类型沉淀池工作原理,了解沉淀澄清池类型。 |
重点、难点: 1、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过程;2、平流沉淀池工艺原理。 |
(四)过滤 4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过滤概述 第二节:过滤理论 第三节:滤料和承托层 第四节:滤池冲洗 第五节:普通快滤池 第六节:其它形式滤池 |
教学要求: 掌握过滤理论、熟悉过滤池工艺流程、了解沉淀池类型及工艺流程。 |
重点、难点: 过滤理论、滤池工作流程。 |
(五)清毒2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氯消毒 第二节:其它消毒法 |
教学要求: 了解给水处理消毒工艺类型、掌握氯消毒原理、加氯量设定方法及最优加氯点。 |
重点、难点: 1、氯消毒原理;2、加氯点。 |
(六)水的其他处理方法 2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下水除铁除锰 第二节:活性炭吸附 第三节:水的除氟 |
教学要求: 掌握地下水除铁、锰原理,熟悉活性炭工艺、处理原理,了解水处理除氟方法。 |
重点、难点: 1、地下水除铁方法;2、活性炭应用工艺原理。 |
(七)水厂设计1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设计步骤、要求和设计原则 第二节:厂址选择 第三节:水厂工艺流程和处理构筑物选择 第四节:水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第五节:水厂生产过程检测和自动控制 |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水厂工艺设计,能进行初步的水厂工艺设计。 |
重点、难点: 水厂设计步骤以及工艺流程选择。 |
(八)水的软化4 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软化的目的与方法概述 第二节:水的药剂软化法 第三节: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第四节:离子交换软化法与系统 |
教学要求: 了解水的药剂软化法种类,掌握离子交换基本原理,熟悉离子交换软化方法和系统。 |
重点、难点: 1、离子交换基本原理;2、离子交换软化法与系统。 |
(九)水的除盐与咸水淡化3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离子交换除盐方法与系统 第三节:电渗析法 第四节:反渗透与超滤 第五节:蒸馏法 |
教学要求: 了解离子交换除盐方法与系统,掌握电渗析、反渗透、超滤、蒸馏等水的除盐和淡化方式。 |
重点、难点: 1、离子交换除盐方法与系统; 2、电渗析法。 |
(十)水的冷却2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冷却构筑物类型 第二节:冷却塔的工艺构造 第三节:水冷却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冷却塔的热力计算基本方程 第五节:冷却塔的设计与计算 |
教学要求: 了解冷却构筑物类型、冷却塔工艺构造、设计和计算,熟悉水冷却的理论基础。 |
重点、难点: 1、水冷却的理论基。2、冷却塔的设计与计算。 |
(十一)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 2学时 |
主要内容: 第一节:循环冷却水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 第二节:循环冷却水处理 |
教学要求: 熟悉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工艺,掌握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要求。 |
重点、难点: 循环冷却水的基本水质要求和处理方法 |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范瑾初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学习资源:
(2)《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顾国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许保久、龙腾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程教学、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形式。
六、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2. 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与课堂成绩组成
3. 课后作业:共5次。
4. 课堂成绩:教师布置,学生制作PPT,讲解15分钟,教师点评并给出成绩
5. 考试采用百分制。